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文化水平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诸葛亮(在军队是参谋长,在学校是博士后,主导几场漂亮而又成功的战役,甚至大获全胜)、刘伯温(在军队是团长,因为在明朝比他功高的人还有几位,在学校是教授,因为无论是政治还是军队他都参与其中,)这二位都是当时当代的奇才,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一个病死五丈原,刘婵也领了盒饭,最后司马家族当了老大,一个病死府邸,却帮助朱元璋一统了天下,虽二位最后都没有善终,但都是名垂青史,个人觉得刘伯温功大于诸葛亮,就因为他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刘伯温与诸葛亮论文化水平,在高中的课本中巜出师表》和巜卖柑者言》Pk过!如果《出师表》真的是诸葛亮所写个人认为文学水平孔明不差刘基!虽然刘基的“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千古名句。但有文献怀疑《出师表》作者。 论政治才能,诸葛亮可谓一政客,真正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了能使自己政治上的合法性,劳命伤财七出祁山,次次失败而归,可想而知当时蜀国人的痛苦,政治才能远不及曹丕和孙权!致于刘基政冶才能高低本人无法评价,他只做过御史台,可谓小官,后又识事务告老还乡!政治成就不大,只是后来朱元章对他评价很高,那是空话!两人pk政治才能,诸葛亮虽不杰出但比刘基强!军事才能相比诸葛亮就远不及刘伯温了!没有诸葛亮指挥重要战役的胜利!反而基本上是败战,火烧赤壁刘备只是派诸葛亮去当说客而巳,因为他哥在江东有人好说话些!总指挥又是周瑜,跟孔明好像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让刘备鱼翁得利,并且诸葛亮下山时也只是做后勤工作,并不是演义中的军师!进西川也不是诸葛亮指挥的!他完全指挥的是七出祁山!他的军事才能就可见一斑了!而刘基也是处在三强鼎立之时,相对陈友亮和张士诚,朱元章还是弱势,由于刘伯温的天才军事才能完胜了二者,一统天下!名留千古!文化素质和综合实力不说大家部应该明了!不过军事上两家都民族内斗,不是抵抗外敌!可惜了🙁️(一家之言,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首先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文化人,大知识分子,但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分析分析,对比对比,然后看看到底哪个的文化程度更高,哪个更有学识。
一统天下刘伯温,政治生涯是完美的,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朱元璋才统一了天下,驱逐了元政权,恢复了汉之统治,使天下重归正统。如果从政治出发点上讲,刘伯温对中国的贡献可是要比诸葛亮要大得多得多。
刘伯温书法
在文化上,刘伯温又有什么表现呢?
少年时代:非常聪明,绝顶的聪明,时赞其“7行俱下”,就是过目不忘,一目七行,而且蒙学读的是艰深难懂的《春秋经》,而且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举一反三。12岁就考中了秀才,相当于现在考上大学了。与现在的科大少年班的天才们有得一比。
青年时代:17岁离家游学,学习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又博览群书,23岁一举考中进士,这个就相当于现在的院士级别了。
文化成就:刘基的思想,融汇了儒家、理学各派,对明朝的学术思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大到影响了其走向。
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诚意伯文集》,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堂堂的《烧饼歌》据说直接预言了清朝的命运。
三分天下诸葛亮,写完刘伯温,我们再来看看诸葛武侯的文化成就。
我是兰台令君,我来回答!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我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都堪称“神算”。事实上虽然历史上的他们不如民间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但也的的确确算得上是顶尖的人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这个文化水平嘛,自然也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由于时代的差异性,还真没法以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咱们只能关公战秦琼地说个大概。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咱们先来说说诸葛亮,孔明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父母早亡,但是在叔父诸葛玄的抚养之下,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诸葛亮读书的态度与周围人的截然不同。《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也就是说诸葛亮读书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具体的知识结构。而他们的仕途也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诸葛亮观其大略的特点,在遇到刘备的时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此出山成就了一番事业。
不过诸葛亮在读书时代其实并不被别人所看好,原因可能是别人觉得他自视甚高,有点自不量力(虽然历史证明他对自己的判断应该算是比较准确的,不过有些话虽然是实话,但听着还是让人不舒服)。不过也有人对诸葛亮的才能表示佩服,比如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后来连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也认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等于也是为诸葛亮做了背书。当时并没有什么科举考试,所以没法从学历的角度去衡量诸葛亮,但他的文化水平依然是毋庸置疑的,我觉得应该不会比现在的文科博士生差吧。
刘伯温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
而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也是不遑多让,而且他还是个神童,12岁就考中了秀才,据说一部晦涩难懂的春秋经,他没花多少功夫就读完了。和诸葛亮不同的是,刘伯温读书不仅能够背诵如流,而且可以根据文章的意思,言前人所未言,这一点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23岁差不多是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而这个年纪的刘伯温已经上元大都参加会试了,而且一举考中进士。当时元朝的统治已经出现了松动,战火连连,民不聊生,因此刘伯温并没有马上当官,而是在家赋闲三年,后来才当了个正八品的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大家不用觉得奇怪,一个进士怎么才当了那么小的官,因为当时元朝政府对于汉族的知识分子并不信任,因此刘伯温就算是考中进士也当不了大官。
至于刘伯温的水平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我想这就比较好判断了。我觉得应该等同于博士生毕业的水平了,在科举考试的体系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也就是说刘伯温已经通过了当时社会中难度系数最高的考试,就考试难度而言绝不亚于甚至要超过我们现代的博士生考试或公务员考试,这能考中进士的是万里挑一的学子了。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在历史上能被后世人称为神的,一为诸葛亮、一为刘伯温。他们与我们凡人不同,都有着未卜先知、预知未来的能力。而且他们两人都留下留下了一些非常有名的预言,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我都怀疑他们是穿越者,因为他们全都能够预知未来、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简直完美的不像人,他们是神。
也正因为他们两人都完美的不像人,又都是当世之奇才,所以后世之人常把刘伯温和诸葛亮做比较,正如民间的一句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其实就是前人对他们做的比较。说的是诸葛亮只能辅佐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却能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在这里刘伯温显然要比诸葛亮强的,而且强的不止一星半点。
(▲诸葛亮 & 刘伯温)不可否认二人都是当世之能臣,像素认为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来评判他们二人,是非常不严谨的!在我翻阅典籍后,根据二人所处大环境、办事能力等去做分析,得出诸葛亮智谋略(即题主所说的文化水平)胜刘伯温一筹。
乱世出英雄这是亘古不变的,但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枭雄远比元末要多得多,所以刘伯温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就没有诸葛亮来得多来的强。
翻开《元史》和《明史》我们可以发现,刘伯温所处的时代虽然是乱世,可真正能和刘伯温媲美的谋臣就难找了,与之齐名的更是没有。我们反过来看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有司马懿、周瑜、徐庶、郭嘉等等,与诸葛亮其名更有的庞统与司马懿。
换句话说就是葛亮的对手都很强悍,反观刘伯温却没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对手。虽然诸葛亮的对手们的谋略虽然稍微逊色于诸葛亮,单这些人的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而且很多时候连诸葛亮自己都无可奈何,可想刘伯温与诸葛亮所处竞争环境的不同。
(▲大明王朝地图)一统天下刘伯温-★★★☆☆
在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之时,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拿下金陵,根基深厚,拥有精兵数十万、猛将如云,虽然此时的朱元璋势力仍不如陈友谅、张士诚,但也算得上是势均力敌。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和三国一样么?三足鼎立,朱元璋也是最弱的一个,也同时面对着两个强大的对手。
虽然朱元璋也面临着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压力,但他们二人实力并不比朱元璋强到哪里去。陈友谅张士诚虽为当代的枭雄论其智谋、统军等皆无法与朱元璋相提并论。且此二人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在朱元璋逐步吞噬他们的时候,此二人只想着看朱元璋与对方互斗自己好收渔翁之利,不懂从大局出发,最终在刘伯温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将他们全部吃掉,一统天下。
三分天下诸葛亮-★★★★☆
刘伯温的军事谋略
刘伯温初见朱元璋,献上的见面礼是关乎治本安邦、用兵先后的十八策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他为朱元璋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决策是:先灭陈友谅,后定张士诚,然后分兵北向中原,统一宇内。
特别要指出的是,当初朱元璋正面对江南两大军事集团—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威胁,是刘伯温独具慧识,力排众议,力促朱元璋定下了“先西(陈友谅)后东(张士诚)”的征讨之计。
朱檀是刘伯温的徒弟吗
朱檀不是刘伯温的徒弟。朱檀,字敬魁,明朝末年抗清名将,他原本是襄阳籍书香门第,后来成为了抗清义军的领袖之一,参与了多次反清斗争。
刘伯温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谋略家和军事将领,他曾经为明朝抗击倭寇和辽东军,被封为平东伯和抚远大将军等职。
虽然朱檀和刘伯温都是明朝末年抗清的名将,但他们并没有师徒关系。
不是
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元璋称帝后实施封番制,除了太子以外其他的儿子都被封为了亲王。洪武三年,刚出生两个月的朱檀就被封为鲁王,15岁就番于兖州,辖4州23县。
1 不是。
2 因为历史上没有相关记载显示朱檀是刘伯温的徒弟,两者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也没有确凿证据说明他们曾有直接或间接的师徒关系。
3 朱檀是明代的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与刘伯温这位元朝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并无交集。
刘伯温四大未解之谜
NO.1 烧饼歌 别看这《烧饼歌》名字平平无奇,其实他预测了明朝往后发展的轨迹,总共40多首歌,基本上与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完全吻合……
NO.2 金陵塔碑文 这金陵塔碑文其实也蕴含着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关乎到后来的几次大战,全部应验。
NO.3 铁冠数 说的是关于刘伯温与铁冠僧人的对话,关于王朝更替要历经二百七十劫。
NO.4 救劫碑文 说的是未来将要发生的种种灾难,也几乎全部应验。
神机妙算刘伯温七绝阵总共多少集
神机妙算刘伯温七绝阵总共404集
《神机妙算刘伯温》全剧404集,是台视於2006年8月23日到2008年3月12日期间播出的八点档连续剧,在中国横店影视城取景,其主要角色是明朝开国初期著名的名士、军略家刘伯温
刘伯温的好词好句
1、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2、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3、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4、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6、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
7、落日下前峰,轻烟生远林。 家有悍妇良友不至,国有妒臣贤士不留。
8、江海不与坂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斗其声。
刘伯温口头禅
1. 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出自明刘基百战奇略。天下太平时,也不可废弃武备。这是大明名臣刘基的一句名言,此句话道出了武备的重要性,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可不为之诫鉴。
2. 德不广不能使网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出自明刘基太师诚意伯刘文公集。品德不够高尚,就不能吸引聚集众人;度量不够宏大,就无法让手下人感到安稳。
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3、古来英雄士,俱已归山阿。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5、三悔以没齿,不如不悔之无忧也。6、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
7、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8、一目之人可使视准,五毒之石可使溃疡。9、三军一心,剑阁可以攻拔;四马齐足,孟门可以长驱。10、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
刘基(1311年7-1375年),字伯温,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因此也被成为刘青田。
1.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语出明·刘基《卖柑者言》。外表如金玉般美丽,而内里却是一些破败的棉花。形容表里不一,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这与俚语“绣花枕头一包草”异曲同工。
2.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语出明·刘基《百战奇略·赏战》。给与重赏,一定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这句话是指给与士兵奖赏,士兵便会能够不惧生死,奋勇杀敌。
3. 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语出明·刘基《玉涧和尚西湖图歌》。长江以南的风景与众不同,杭州的西湖举世无双。
4. 可望不可即。
语出明·刘基《登卧虎山写怀二十八韵》。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
5.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一万个人如果能同心协力,就能够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很大。
6.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谿。
上八等、中八等、下八等神仙各叫什么
下八仙是王乔、陈戚子、徐神翁、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清代《何仙姑宝卷》中的下八仙却是广成子、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清代《八仙上寿宝卷》中的下八仙又是张仙、刘伯温、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鲁宁秀、牛郎、织女。在鼓词《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中的下八仙则是罗圣主、张仙、鲁班、张千、李万、刘海、刘伶、杜康。与这四组相对应的上八仙是福、禄、寿三星,张仙、东方朔、陈抟、彭祖、骊山老母。但远远不能同吕洞宾等八仙相比。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
刘伯温算圣人吗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大臣,他辅助朱元璋称帝,后来的百姓也把他传神了,也出来了很多关于刘伯温的小曲故。在古代百姓对刘伯温的评级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知道前后五百年的事情。传说在当时很多的人都说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但是那个时候的刘伯温看见百姓把他和诸葛亮做比较十分的不开心说了一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不算是圣人,但他与之前历史上的姜尚(姜子牙)、张良、诸葛亮一样,都是智囊人物,他们高超的智慧一直另后世敬仰。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从这一名句,以及姜尚、张良的故事当中,人们知道他们几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智囊,民间传说中,他们都是智慧的化身。
刘伯温,就是刘基,原中学课本中《卖柑者言》,就是他的一篇小文章。刘基在元朝末年即为元朝官吏,他用《卖柑者言》讽刺元朝腐败官员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著有《诚义伯文公集》。
元朝末年,刘福通、韩山童通过“石人一只眼,掀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首先发动黄河民工起义。之后,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刘基刘伯温加入了朱元璋义军队伍,并与朱升、宋濂等人,一起辅助朱元璋先后打败张士诚、陈友谅,从诸多义军中胜出,并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刘伯温因足智多谋,民间传说中成为了神仙一级的智慧人物。
谢邀!刘伯温不能算圣人,仅可与张良诸葛亮等并列;做为圣人要有经典论述著作泽被后世,精神永传;这些刘伯温不具备,虽然帮助建立明朝立下丰功伟业,也成为智慧化身,但距圣人之称还差距不小……。拙见。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代的开国功丞,博通经史,精通兵法,精晓天文,辅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力保大明安定。被后世人们誉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誉。先知先觉,料世如神的传奇人物。他不是什幺圣人,只不过智慧过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过不忘,能背出来的本事,施德政,得民心的治国思想核心,实践了他一身亲民为表率。依法治国,打破了人治的统治,法律走向了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反应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依旧对他有怀疑。便派人刨开了他的坟墓据掉了他棺材头,其意思就是让他后人不能再出人头地,这样便不会有人对大明王朝产生威胁。
可是当锯掉刘伯温棺材头后,却发现棺材里面只有一本书。这本书正是大明律法,而大明律上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斩”暴露在外。
朱元璋知道,这是自己订立的法律,人死后不得挖人家的坟,要不然是要被处斩的。朱元璋羞 愧难当,于是命人厚葬刘伯温。倘若刘伯温不了解朱元璋,在棺材里边放一些陪葬品,那么刘伯温的家人都要受连累,他机智的用这样的办法,避免了自己死后有可能得暴尸荒野。
刘伯温晚年,自己选择了一个坟地,又有人借此机会,告诉朱元璋说那个地方有天子气息。再加上一些风水大师的一番说辞,朱元璋起疑心了刘伯温病重以后,朱元璋干脆把他送到了他的家乡,这样就没办法埋在那个地方了吧?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加上有人告诉朱元璋,把刘伯温的棺材锯掉一个头,就能化解,这就是断其头的说法吧。后来他们锯掉了棺材头,于是呢并没有发现刘伯温的尸体,而是有一本书,而且书是打开的,把书拿了出来一看,只看到是一本大明律,上面写着一条律令,“开棺见尸者斩”原来,刘伯温早已经知道自己死后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就提前安排了,朱元璋听说以后,也是十分羞愧,觉得自己下的令自己违背,于是呢,就传令厚葬刘伯温。
在洪武八年之时,刘伯温突感风寒,朱元璋知道之后,就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之后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然而,刘伯温根据这个药方服药之后,却感觉到肚中十分疼痛,难以忍受。
当时的刘伯温认为这件事情可能是自己受到了陷害,于是他就拖着病体见了朱元璋,并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委婉地告诉了朱元璋。
但他没有想到,朱元璋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反应平平,只是语气平淡地让他好好休息,并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过多的追问。
这件事情之后,刘伯温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也隐隐约约地明白了朱元璋的想法,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三月末,刘伯温的病情开始逐渐加重,已经到了无法活动的地步。
之后,在其儿子陪伴他回到家乡之后不久,刘伯温彻底与世长辞。
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从此也跟随了父亲一样,都没得到一个善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