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三组怎么算组数
你好,对于三中三组,即从一定数量的元素中选择三个元素的组合数。可以使用组合公式计算:
C(n,m) = n! / (m!(n-m)!)
其中,n为元素总数,m为选择元素的个数,即3。
将n代入公式,即可求出三中三组的组数。
三和三的倍数
3的倍数有3,6,9,12,15……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二的倍数,二是12的因数。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自己本身。辨认3的倍数,可以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如果相加的和是三的倍数,这个数就是三的倍数。
三和三倍数有很多,只有能被三整除的都是3和3倍数
如果说100以内的话,就有三,六,九,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三十三,三十六,三十九,四十二,四十五,四十八,五十一,五十四,五十七,六十,六十三,六十六,刘十九,七十二,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八十四,八十七,九十,九十三,九十六,九十九
3的倍数有无数个。
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63、66、69、72、75、78、81、84、87、90、93、96、99。
1.各个位数相加的和,是三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三的倍数。
2.所有6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 如12 18 24 30 36 39 42 48 54等等。
比如说231这个数字,2+3+1=6,6÷2=3,所以231是3的倍数。
上海人的典型心理特征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上海人最典型的心理是:崇尚强者,鄙视“混”客。
从里弄的大妈、到公司的小妞,再到沪漂的新手们,最看不起的是那些混日子的人,一旦被人认为你是一个混子,基本没有人与你打交道了。有些外地人把这种精神误读成上海人“笑贫不笑娼”,其实上海人的家教一般都是非常严的,追求客观实际与讲究实惠,与这种做法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许多外地人认为上海人都叫他们下乡人,其实他们内部把不见世面的人也这样称呼。只要你有本领、有事业心、足够的追求,照样获得上海人的充分尊重。连他们自嘲时,对一件事情缺乏起码了解,会说“阿拉详香湖宁了”,意即我像乡下人了,一点也没有作践自己的意思,大可不必误解。
我在许多城市生活过,唯独上海这一点特别明显,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努力都不行,否则很快淘汰。
我在上海生活了差不多20年了,1998年从北京到上海创业,2018年回老家照顾自己的父亲,整整20年的时间可以说对上海人还是有初步的了解。
由于上海的独特地位,早期的上海人都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根本看不起外地人,称外地人为乡下人,他们那种骨子里的骄傲是与生俱来的,但话又说回来,他们也很勤俭节约,家里来客人了,买菜数量多,但量都很少,
看上去有十几个菜,但都是用小碟子装的,一个菜随便夹几口就没有了。
特别要说的是上海男人,真的很不容易,家里洗衣,做饭,买菜,打扫卫生,样样都来事,
直到03年开始上海人的优越感开始慢慢降低了,我记得03年非典的时候,上海买房就和菜场买菜差不多,我也是从早上六点到售楼处去排队,到中午才能轮到我挑选房子,那个时候买房的人基本都是外地人多,本地上海人并没有多少人,而且我们外地人很多都是全款买房,大概是这个原因刺激到上海人了,他们这才感觉到原来一直被他们看不起的乡下人都这么有钱啊!
后来几年明显可以感觉到上海人没有那么看不起外地人了,
其实上海街面上很多比较辛苦的生意基本都是外地人在做,比如早点摊位,菜场卖菜,夜市,小吃店,等等,几乎都是外地人,因为很多外地人到上海就是为了赚钱的,只要能挣钱什么活都肯干,而上海本地人却很看不起这样的小生意。
到一几年的时候,上海人已经没有那么排斥外地人了,很多上海人也多多少少都有些外地人的朋友,这个就是上海人的改变。
谢谢邀请。
嗯,我是上海人,我觉得我还是挺了解这个问题的吧。
第一,上海老阿姨喜欢精打细算不嫌麻烦的。你可能会看到,一个老阿姨,在面包店里用一张30块的代金劵,然后她一分也不想多花的。所以她会跟店员说,你万年青饼干拿掉几块,小面包再加2个。。。总之凑啊凑,她最后可能付了30块1毛,那她是很开心的。如果买多了,老阿姨会各种继续拼单,一直到满足她的心理价位为止。
第二,以前的上海老爷叔很上路的。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的时候,上海老爷叔帮老婆做家务很自觉的。他们觉得自己钱赚得不多,疼老婆应该的,必须的。而且非常妻管严奥。我之前在机构,一个小朋友不停的哭,抱着爷爷,奶奶大吼一声“你给我出来!”,爷爷老老实实出去了,非常尊重太太。
第三,上海人不喜欢惹事情,但是真有事情,还是很有正义感的。 你看到过2个上海人一言不合街头打架吗?很少的。骂两句“港度”狠三狠四了。但是,要是地铁里有咸猪手,我们上海的爷叔和年轻人很凶猛的。
第四,上海女生比较独立,也比较实际。 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海女生,是不愿意依靠男生的。她们宁可请阿姨也要上班,至少做一份养得起自己的工作,在家的宝妈副业也很好。我有次看到一个非常华美的全职宝妈等孩子的时候一直在打电话说投资的事情。实际的话,用我一个国外朋友的话,他觉得主流上海女生,恋爱可以跟别人谈,孩子一定是跟老公生。打胎这种傻乎乎的事情是不会乱做的。
第五,大是大非面前,上海人很拎得清。 比如隔离这种事情,上海人整体都自觉配合的。
第六,上海人的排外心理好了很多了。 上海人排外吗,以前真的是的。但是现在好了很多了,一句话说:我们不讨厌有素质的外地人,我们也讨厌没素质的上海人。
我是上海囡囡,我骄傲。
上海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边界很清晰。
比较典型的上海人就是我不占你的便宜,你也不要占我的便宜,所有的话都讲在明处, 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感情上,付出都显得非常的谨慎。
比如说借钱必须要打借条,说明什么时候还,这里面涉及到不涉及到利息。别人帮了自己一个小忙,必须要有小礼物,大约能对等到对方付出的劳动。
总而言之,这个就叫做清清爽爽,友谊都建立在计算之上,如果双方都能够算计的很清楚,这倒也不妨事,怕就怕遇到一些来自于那种边界比较模糊的文化的人,就会产生一些,文化上的不适应。特别是北方人,和上海人一起生活,经常会觉得上海人,时时刻刻头脑都在飞速的转动,和他们一起生活显得很累。
这种计算也包括人际关系,他会在和你接触的过程当中分析你对于他的重要性,包括你的地位,财富和社会关系是否能够对他进行帮助。或者给他带来好处,如果你是一个既没有本事,又没有人脉的人,上海人是不愿意和你浪费时间的.如果表现在表面,就显得有些势利眼了。
最后说一下,算计这只是上海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说他们吝啬,或者缺乏大格局,上海人当中也有视野开阔,一掷千金的人,但是在做事的时候,你还是能听见他的脑子在咔咔作响。
“上海人”?上海人有几千万,你这囊括面也太大了点吧?俗话说“千人百姓万脾气”,很难用某个心理特征来描述“上海人”,不过我倒也曾听说过“上海人”的一些特性,比如说上海人的“大城市优越感”,外来者很难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再比如上海男人勤快、顾家、疼老婆,标准的是“进得厅堂、入得厨房”,是典型的“模范丈夫”。
DoNews、36氪、爱范儿、虎嗅、雷锋网、极客公园这些互联网媒体网站有什么差异
谢邀,这类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大多创立于2010前后,而后开始迅速发展,它们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各有千秋,垂直形式及模式上有相似之处,就目前的形态来说,主要依据平台聚集的作者来产生优秀的内容并提供给用户消费,进而对各个领域产生的服务进行深耕。
Donews是中国最早的web2.0网站,定位于IT写作社区,侧重互联网行业资讯、数据分析报告、社区互动、线下交流等,内容类似于互联网的门户网站,资讯全而多。早年的Donews的影响力还是很不错的,现在新起的资讯类网站较多,慢慢有些衰落了。
36氪是2011年成立的,以科技创投媒体起家,但现在主要覆盖创业领域,比如创业项目推介、创投服务、风口新闻等等,比较有产品观念,赢利点也在创业孵化和股权众筹、整合平台上,平台信息传播大于知识,适合投资人和创业小伙伴看。
虎嗅定位聚集优质信息的行业新媒体,注重作者及其生产的优质内容,不仅能看到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深入分析、整体态势,某些商业+业界八卦也能找到,这个“嗅”字了得,很接行业地气,也满足各种受众需求,其创办人李岷是原中国企业家执行主编。